2023年全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07 16:12 访问量:

2023全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较好成效我市荣获全省首家“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浮梁县检察院办理全国首例适用《民法典》惩罚性赔偿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两度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入选最高检第四十批指导性案例,被最高检评为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五周年“五好”素材中的“好案件”。

一、主要工作及成

一年来,景德镇市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全力在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自然生态保护有力全市共完成造林2.94万亩,占省计划的108.9%,完成封山育林0.51万亩、占省计划的100.9%,完成退化林修复1.58万亩、占省计划的105.4%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任务0.35万亩全部完成林长制落实有力,全市共设立市级林长6名,县级林长33名,乡级林长270名。市县级林长巡林63次,市县总林长发令6次。设立村级林长533名,森林监管员251名,专职护林员597名,专职护林员巡护率100%,总时长14万小时,总里程122万公里。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审核审批永久使用、临时使用等林地共56149.8476公顷,征缴森林植被恢复费2064.77万元。制定《景德镇市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结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建设行动等,统筹抓好坡耕地、崩岗综合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力度,做到减存量和控增量同步推进。2023水土保持率85.76%,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逐年下降,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完成《景德镇市湿地保护修复“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湿地保护、湿地修复和湿地科持续示范、管理能力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湿地空间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助力生态持续向好。

(二)扎实推动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注重农药减量增效,开展农药减量和科学用药培训13期共计600人次,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包括蔬菜、茶叶、玉米等)共4百万亩。建成总投资6011.18万元的浮梁县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茶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运行及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四大部分。争取中央资金5000万元用于乐平市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资源化利用台账,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导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90%以上,设施设备配套率100%。利用项目推进工厂化养殖企业尾水净化处理设备建设,发展循环水利用技术,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矿山治理修复稳步推进,乐平市25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了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其中完成治理验收矿山19座,正在治理矿山6座;浮梁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一期)规划了53座废弃矿山修复任务,8月初已正式开始实施生态修复治理。

(三)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增强。组织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申报绿色工厂、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等3家园区申报绿色工业园区,2家企业、2家园区已省名单公示。黑猫炭黑、天新药业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远洋威利灰硅板被认定为国家绿色产品,税务局中心机房被认定为绿色数据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绿色制造零的突破。立足产业结构优化,从招商立项到技改、从节能审查到节能监察,从化解过剩产能到淘汰落后产能,涵盖工业发展全过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快速发展新立项年加工废钢铁20万吨以上企业2家,1家已申报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公告白名单,废旧动力电池、轮胎回收快速发展工业固废利用逐步提升建筑卫浴陶瓷的废瓷利用率达100%瓷海瓷业处理日常陶瓷的废料3吨,较去年增加了1倍。余热余气循环水梯次利用。世龙实业、景德镇电厂余热余气惠及周边数家企业,实现梯级综合利用;远洋威利、长虹华意压缩循环水利用率达100%深入实施陶瓷优先发展战略,陶瓷产业营收突破80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先进陶瓷“一园两基地”加快建设,总产值连续三年翻番。进一步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了《景德镇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国陶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陶瓷制品)标识注册量达4277万,解析量超8200万。获省工强办公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4个,覆盖电子信息、建材、节能环保、轻工四个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截至11月底,全市共引进数字经济项目110个,投资总额479.2亿元。全市新增规上软件服务业企业5家,总数达6家。截至11月底,陶溪川直播基地实现线上销售额65.9亿元,数字经济进一步做强。

(四)生态检察执法力量加强。印发《“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耕地保护问题线索摸排,立案4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9件。部署开展“水源地保护”“饮用水安全”等专项监督活动,办理50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保护16处饮用水水源地。珠山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保护珠山区洋湖水厂一级水源保护区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全省检察机关“饮用水源地保护”典型案例。围绕昌江、乐安江等流域的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针对非法排污排废、非法猎捕和捕捞、破坏森林和湿地等突出问题,部署开展“守护母亲河”“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监督活动,办理非法猎捕、乱占乱建等公益诉讼案件80余件。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捕捞破案攻坚行动,在昌江河、东河流域加大对非法捕捞为业人员的摸排研判和夜间巡查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违法犯罪行为,行动以来,共破获21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6人,移送起诉案件10起其中破获省督案件3起,刑事案件5起,有力震慑违法犯罪人员。全面组织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环保赣江行”“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线索的调查核实工作,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建议以及公益诉讼“回头看”等方式,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有力推动线索整改。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涉及的乐平矿山修复不到位等问题,乐平市检察院通过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对整改情况开展跟进监督,推动受损矿区地质环境得到恢复治理。部署开展“守护美丽乡村”“守护美丽瓷都”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办理相关案件180余件,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治理。

二、存在不足及短板

通过接续奋斗,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近些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主要是高附加值创新型企业不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缺乏能够支撑和带动产业绿色发展升级的龙头企业,面对碳达峰碳中和使命要求、产业经济发展规模不平衡等多重压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加凸显。二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压力依然较大,一些部门和地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不到位,污水治理和水资源重复循环利用仍然是制约我市绿色发展的“短板。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待扩展。我市高岭·中国村成功打造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功能业态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但“只有高峰”情况突出,未能拓展开发其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案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更大的决心,持之以恒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修环境,又重文化,围绕传承弘扬生态文化,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和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围绕生态环境责任落实,加快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围绕推进法治化生态治理,持续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围绕安全和环保两条底线,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二)以更高的要求,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重点领域关键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深入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自纠自查整改工作,实施好国家部署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推动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等重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问题按时“清零”。三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生态制度,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完善昌江河和乐安河综合管理制度,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创新制度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机制。

(三)以更高的站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细化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完善出台碳达峰“1+N”方案,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强探索,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工作专班议事制度,全面清理整治“两高”项目。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分级审批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能评审查质量和服务效能,推进好项目早上马,积极主动指导项目单位做好项目节能审查各项工作,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尽早落实落地。指导项目单位依据实际产能及项目规划合理编制能耗指标,建立节能审查项目台账。在项目开工前组织企业开展节能验收,确保项目实际工艺、设备以及单位增加值能耗达到审批要求。三是加强市县两级节能监察队伍建设。用好双碳能源管理平台,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全覆盖,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会同统计部门、工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落实能耗指标和碳排放指标的协同管理和考核

(四)以更广的视野,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一是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聚焦核算工作中的难点,加快核算工作的总体推进,完善林业、湿地、河湖、农田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以省GEP核算平台为技术支撑,以统计、发改、林业、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生态环境等部门为重点,建立一支专业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队伍。运用数字化技术,利用网格化监测手段,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信息,让生态产品数据“存起来、连起来、用起来”。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依托市属大型国有企业逐步建立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将市区分散的、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整合推向市场,以实现生态产品“集中收储高效整合、公平交易、综合开发、精准服务”全过程数字化大循环为目标,打造融合多样化服务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形成新型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三是注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注入新动能。探索“生态贷”模式。以生态资产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为抵押物进行贷款,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可融资,打通生态产品“资产”变“资本”的金融通道。争取“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模式,积极谋划包装项目,争取入选国家试点项目库,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资金渠道。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