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01454421X/2024-07179

2023年全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02 10:32 访问量:

2023全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总结报告

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围绕“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抓手、重要任务、重大改革,重点围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监测机制、拓宽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一、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监测机制

基础信息、权责归属和价值基准是决定生态产品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基础。围绕摸清底数、明晰权属、评估价值,综合多种方式收集、整合生态产品基础数据。一是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已完成了技术设计书的编制、全部76个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资料的收集分析。其中符合登记条件登记单元的初步成果数据已通过第三方省级质检机构过程质量检查初步建立我市自然资源数据库。二是建立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在省发改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省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GEP自动核算平台完成了全市信息录入,全面开展了GEP核算。经过核算,我市GEP总量约为1829亿,位于全省前列。三是积极开展生态资产价值市场评估。积极融入全省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充分彰显我市生态系统现存的生态系统资源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推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

二、拓宽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充分挖掘我市地方资源特色,追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探索适销对路、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一是紧盯高岭中国村焦点示范。改造荒山806亩,高标准改造农田4500亩,流转农田近万亩,带动周边3万亩以上农田规模化经营。以规模效应吸引投资订单,按需生产,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带动当地1200名农民固定就业和长期务工,农产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二是数字化渗入第一产业。引入智慧养殖,应用于荻湾生猪养殖项目,打造现代智能化猪场2个。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加快赣菇缘等项目投产,升级油茶加工基地,建设杨湾农产品加工基地。三是农业产品品牌建设。与中国农科院西部中心共建水果型蔬菜示范基地。开展灯笼辣椒和窑上辣椒株选等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引进、筛选并推广5个新优蔬菜品种,将乐平辣椒、蟹味菇等作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培育,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模式。古镇丽阳农产品走进省农博会。浮梁荻湾乡村振兴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级农业企业产品品牌百强、“赣鄱正品”认定品牌,产品获得第四届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四是转化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发展数字文创,进一步推进陶瓷版权交易中心建设。截止年底,登记版权1.3万余件,累计签约4000万元,陆续开发“富贵和合”元青花等共计87余款文创产品,精心打造“福瑞东方”江西城市系列数字藏品。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藏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为原型,打造“岁岁鸭”IP,历史宝库徐徐打开。五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四大重点项目推进的部署安排,乐平水利枢纽工程各项前期工作如火如荼顺利推进,结合生态用水发电,项目装机容量22.5MW,多年平均发电量7624kWh。加快景德镇“风光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项目实施进度,总装机容量560万千瓦,其中景德镇电厂二期扩建项目200万千瓦,浮梁抽水蓄能项目120万千瓦,风电项目1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80万千瓦。

三、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效筑牢绿色发展基础。一是集中力量整治废弃矿山。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全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共完成生态修复113.4公顷,147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计划制定完成。二是大力推动植树造绿。全市共完成造林2.94万亩,占省计划的108.9%,完成封山育林0.51万亩、占省计划的100.9%,完成退化林修复1.58万亩、占省计划的105.4%,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任务3500亩全部完成。水土保持率85.76%,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三是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全市PM2.5平均浓度仅2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8%,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改革创新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90%以上,设施设备配套率100%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创建美丽乡镇2个、美丽村庄20个、美丽庭院3600个、美丽宜居示范带1条,创建4个国家森林乡村、11个省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生态村、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乐平市洪岩镇获评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昌江区丽阳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贯彻法律保障制度印发《“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耕地保护问题线索摸排,立案4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9件,办理50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推动保护16处饮用水水源地。

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一是搭建资源储蓄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对生态产品基础数据进行捕捉、筛选、分类和整合,建立生态产品清单和信息云平台,争取到省基建投资75万元,建设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储蓄平台,实现生态资源流转、交易等多途径变现,引导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生态资源有效变成资产,精准变成资金。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丰富生态发展金融服务产品建行推出“农机贷”“新农直通贷”等一系列融资产品,采取利率优惠、主动增信等方式提供绿色金融增值服务;江西银行推出“绿色生态通”产品,接受碳排放权或碳排放配额作为辅助质押担保,根据申请人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及项目融资贷款。扩大绿色金融供给总量,全市银行机构推动淘汰劣质企业和落后产能,重点加大绿色生态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积极服务优质企业发展和先进产能建设。2023年全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255.6亿元,较年初增加70.79亿元,增长38.3%。其中,绿色信贷增量主要来自于农发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占绿色信贷增量比例26.64%20.27%14.13%

五、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一是发挥“两山”转化高位协调作用。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景德镇市“两山转化”推进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和相关分管副市长及市领导担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直接参与。领导小组根据中央、省对“两山转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协调推进全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速转化,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顺利推进。二是着力智库建设。在高岭·中国村村长学院挂牌成立景德镇市两山转化研究院,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担任院长和12名有关高校专家学者、本地高级专业人才为成员。研究院先后与中节能公司、中国企业报等单位,就绿色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人员赴云南、福建、吉林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云南省普洱市景迈投资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开通“普洱景迈山”列车等经验做法,推动开门子文旅公司、两山研究院和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关于实现高岭·中国村项目两山双向转化》调研课题。四是推进生态产品实现试点示范。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依托高岭·中国村项目浮梁“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整体建设,重点开发浮梁茶海、幸福里小镇、香樟林海、村长学院、界田小村、智慧农园以及综合服务区等项目。深度打造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功能业态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景德镇样本。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扎实推进各类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升级、有效运营,研究制定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政策;加强全市生态区域品牌培育和保护,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和认证体系,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和影响力。着力健全生态环境投资融资机制。纵深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授信方式,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努力为实现景德镇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